2)第381章 原来文官早就知道石桥根本不可能修_人在大明,邪气冲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亚看着那二十多米宽的河道,半年时间要修建一座石桥,并且还要体现出京师大学的工匠精神,体现出京师大学这些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,就单独拿出来当做一个课题研究都可以上很多节课了。

  拿到了这个任务之后的当天,索菲亚这边就召集了在京师大学的不少老工匠开会。

  如今京师大学招聘的这些教师,有九成都是来自民间工匠。

  这些人一般都是在当地,又有学识又有威望,同时又有经验的老工匠。

  这些人本来就非常难得,所以把他们给凑齐起来就更加难得。

  这些人过来后,马上就开始编撰教材。

  对于教学教材的编制也早就完成。

  大家一方面是按照木匠、泥瓦匠、金匠等等的基础教学开始教导。

  工匠们的确是带着自己的技术来京师大学的,但他们之所以在这里可以学到更好的。

  是因为之前他们所学习的那些不成体系不成理论。

  很多问题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
  甚至就算是他们知道,那也得花费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转过这个弯来。

  而现在之所以要到学校里来学,就是要把他们这种成套的理论,全部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教给他们。

  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匠,能够就各地情况的不同。

  将自己所学所知,甚至风土人情都汇集到一个学堂里面。

  大家这才会知道。

  原来每个地方的木头材质疏密程度不一样。

  每个地方的砂石结构不一样。

  每个地方的人体重不一样。

  每个地方的口味欣赏水平不一。

  在这种大熔炉一样的学堂里边,大家能够互相交流,能够阐述这些,才是真正的这所大学所体现的价值。

  而现在当有这么个任务出来之后,就可以看得出来南方的学子们比较的兴趣缺缺。

  他们觉得在半年之内,凭借着京师大学这所学校,就要将如此宏伟的一座石桥给做成,是很难完成的任务。

  但是北方的学子则不一样。

  或许北方的学子经常遭受洪水以及黄河泛滥之类的冲击,所以他们对当地的老百姓更有感同身受。

  于是他们纷纷献计献策。

  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,都要先行动起来,而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。

 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,如何在湍急的河水上面架设桥墩。

  来自四川的学子,很快就想到都江堰的分流法。

  在宽阔的河水当中,先挖出一条支流,引走河水。

  然后再修建小型的水坝,使其中一方没有水流或者尽量减少,最后修建桥墩。

  桥墩完成之后,下一个支流继续如此实行。

  就能够保证又快又好地架设好桥墩。

  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伙的一致验证。

  验证的方法当然就是在实验室当中按照十比一还原当地河流的情况。

  接着模拟起当地的水流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